“昨夜無眠,為了一個學生!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程代展陷入困惑,他在清華的學生博士蕭楊(化名)突然放棄留校繼續(xù)做科研的機會,與北京一所重點中學簽約做數(shù)學老師。程代展在博客上寫下3000多字的長信,表達惋惜與困惑。
“大材小用”、“太過現(xiàn)實的社會環(huán)境讓人才流失”……這封信引起網(wǎng)友熱議。
18日,蕭楊在一個社交網(wǎng)站上貼出一封長信回復老師,“我已經(jīng)厭惡科研了。”
導師
他是我最有天賦的學生
“他的選擇讓我很驚訝,我徹夜失眠也沒想明白。他是我遇到過的最有天賦的學生!弊蛉眨檀苟⒅k公桌上放著的他與蕭楊合著的英文書籍,眉頭緊皺。
程代展稱,蕭楊曾在系統(tǒng)控制領域的國際頂級專業(yè)期刊(IEEE TAC)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fā)表數(shù)篇長論文!爸袊到y(tǒng)控制領域的博導沒有幾人在這本期刊上發(fā)過文章!
“想當然地認為他會從事高端的科研”,程代展說,矛盾出現(xiàn)在半年前,蕭楊突然告訴他,畢業(yè)后想去銀行或者到中學當教師,并已經(jīng)考過會計師。當時,程代展以為這只是“年輕人一時頭腦發(fā)熱!
但11月初,蕭楊突然告知導師,他已經(jīng)被北京某中學錄用,即將簽約。
網(wǎng)友
錢學森之問PK自由選擇
“你這樣做,中國,甚至世界可能會失去一個優(yōu)秀的科學家!蹦翘焱砩希檀箯匾闺y眠,在博客上發(fā)表了一封公開信《今夜無眠》。
隨后,這封信被科學網(wǎng)轉載,激起網(wǎng)友熱議。
“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的科研人才?”錢學森之問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不過,也有一部分公眾認為蕭楊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中學老師的貢獻不比高校科研人員低!
學生
唯一原因就是沒興趣了
對于導師的不理解和網(wǎng)友的議論,日前,蕭楊也在網(wǎng)上貼出長信,稱“其實很簡單,唯一的原因就是沒興趣了。沒興趣還算個比較中性的詞的話,我其實可以說我已經(jīng)厭惡科研了。”“做科研太累,當我決定退出科研的時候,心里是久違的無比的輕松!
“我肯定不是科研界需要的人才,對科研沒有興趣的人不可能做出真正有意義的成果,我希望自己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蕭楊表示,對去中學當老師充滿期待,他很喜歡教會別人知識的那種成就感。
對話
導師
博士教中學是人才分配的失衡
新京報:為什么極力反對蕭楊放棄科研?
程代展:他是我從事科研30多年來見過最有天賦的學生,是科研界很少見的好苗子。他在清華讀了四年本科,數(shù)學功底打得很扎實,頭腦很靈活,他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實質,并提出解決方案,和他討論數(shù)學是一種享受。他也非常勤奮。已經(jīng)有三所國外的大學邀請他去讀博士后,他的科研前途很光明,就這么放棄了,太可惜了。
新京報:你問過蕭楊對自己研究的領域感興趣嗎?
程代展:這點我需要反思,我從沒有問過。我一直認為有興趣才能做得好,能在國際頂級雜志上發(fā)表文章是一件很讓人高興的事情。我完全沒想到他對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感興趣,沒有體會到成就感。這點到現(xiàn)在仍使我困惑。
新京報:有人認為做中學老師的貢獻并不比做科研的貢獻低,你怎么看?
程代展:我決不懷疑中學教師的重要性,我的數(shù)學興趣也是被幾位中學教師培養(yǎng)起來的。但是我堅持認為博士當中學教師是一種浪費,特別是像蕭楊這樣有天賦的理工科博士。他在博士階段的積累幾乎用不到中學教學中去,國家的投入、導師的心血、個人的努力,幾乎白費。難道讓他去和中學生講微分流形、鞅不等式等知識?
讓博士們,特別是像蕭楊這樣優(yōu)秀人才去教中學,是教育制度的失敗,社會人才分配的失衡。
博士
我只是被教育成聽話的好孩子
前日,記者聯(lián)系到尚在美國訪問留學的蕭楊,他表示,已將自己的全部觀點寫在信中。
新京報:老師對你的選擇很失望,你怎么認為?
蕭楊:我深知程老師對我寄予厚望,我說出來他肯定非常失望的,我甚至一直在想就這樣堅持搞科研搞下去,但真正到了該抉擇的時候,我還是選擇了自私地按自己的意愿。
退出科研界是因為很累,也沒覺得自己是很有能力的人。(此前一直堅持科研)不是程老師強迫的,只是因為我從小被教育成“聽話的好孩子”,只要別人給了我任務并且應該是我做的任務,不管我喜不喜歡,都會盡力去完成,不只是科研問題,甚至是幫實驗室干雜活,都是完成的既快又好。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了程老師以為我喜歡做科研。
新京報:家人對你的選擇是否支持?
蕭楊:11月11日,我回姥姥家和家人開了個會。并不是他們勸我趕緊去掙錢,而是我想問問他們對我選擇中學這樣一個地位不高,掙錢也不多還挺累的職業(yè)有沒有意見。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我真的厭惡科研的話,堅持干一輩子科研一定不會幸福的,而他們并不在意我的名利地位什么的,中學老師也挺好。
新京報:不少人認為博士去當中學教師屈才了?
蕭楊:我覺得我有足夠能力應對中學數(shù)學的知識。這與我覺得我完全沒能力做有價值的科研工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也很喜歡教會別人知識的那種成就感。我做過家教,我覺得當幾個小時的家教比搞幾個小時的科研舒服多了。
今年寒假我還幫一個微積分掛科的大一孩子補了兩天課,當她告訴我她補考得了90多分的時候,那成就感啊,杠杠的。
此外,做教師比較穩(wěn)定,雖然收入不高。我也真的是沒時間找其他工作,找工作的黃金時間因為我在美國訪問留學錯過了。
聲音
我不了解詳情,不評論具體的人和事。
中國社會對智力的追求一直比較低,以前科研被認為是比較時髦的職業(yè),大家認為科研能帶來財富、地位、名譽,對科研很熱衷,一旦他們發(fā)現(xiàn)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就紛紛離去。此外,中國社會還存在一種小富即安的可能性,缺少更高的追求。
學生不想繼續(xù)從事科研,那就讓他走好了,真正喜歡科研的人會留下來做,沒有什么好遺憾的。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
程代展是老一代的知識分子,他更重視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強調貢獻精神,蕭楊是新一代青年人,更強調個人的價值和興趣,這應該是時代的進步。每一個個體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為了集體壓抑自己的興趣,每一個個體好了,社會才會更加和諧。而且蕭楊表示對科研沒有興趣,程代展看到的是蕭楊的天賦,但天賦不等同于興趣,只有興趣作為原始推動力才能在科研方面走得更遠。——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郝雪梅
既然想的那么清楚,不是盲目的,那就只有尊重他的選擇了。放棄科研也許跟老師的教育方式有問題,逼得太緊或者壓力太大。學生去當中學老師,是想換個環(huán)境放松自己,也許有一天,他還會發(fā)覺學術界的好,回到學術界。
——北京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教育和文化學者 楊東平
這位博士生如果去中學任教,也許他將來對社會的貢獻要比發(fā)幾篇SCI文章大得多得多!也許程老師的課題組損失了一個優(yōu)秀的博士、一個未來優(yōu)秀的研究員;但他將來也許會為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秀博士或研究員!W(wǎng)友 趙明
我們現(xiàn)在處在一個全球學術界大浮躁大躍進的年代,這種浮躁的背后,其實是科研人員待遇的普遍低下。待遇低了,那么人就只好玩各種短平快的招數(shù)來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無論是離開學術界去銀行,還是留在學術界發(fā)大量垃圾論文拿獎金,都是如此!茖W網(wǎng)網(wǎng)友 王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