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分類和命名
瀏覽次數(shù):16548 發(fā)布日期:2008-5-11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自從1898年貝杰林克(Beijerinck)首次提出“病毒”的概念以來,已經(jīng)過去100多年時間。病毒的種類由最初的幾十種、幾百種,發(fā)展到今天的4000多種,為了使如此多的病毒種類能夠得到科學的命名和分類,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已提出和多次修訂了病毒的命名和分類原則,并且建立了由目、科(亞科)、屬和種分類階元構成的病毒分類系統(tǒng)。目前病毒分類學這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已開始走向完善和逐漸成熟起來。
一、病毒的命名與分類系統(tǒng)進展概況
病毒分類學是隨著病毒學尤其是分子病毒學的發(fā)展而建立起來的,并逐漸走向成熟。
病毒的分類和命名大事記
1937年 Levaditi和Lepine就曾根據(jù)病毒對組織的親和性進行分類。
1948年 Holmes提出根據(jù)病毒所引起的宿主癥狀的分類方案。
1950年 第五屆國際微生物學會提出了有關病毒分類的8項原則。
1963年 國際微生物命名委員會病毒分會根據(jù)安德魯斯(Andrewes)提出的分類建
議提出了新的8項分類原則:
① 核酸的類型、結構和分子量;
② 病毒粒子的形狀和大小;
③ 病毒粒子的結構;
④ 病毒粒子對乙醚、氯仿等脂溶劑的敏感性;
⑤ 血清學性質和抗原關系;
⑥ 病毒在細胞培養(yǎng)上的繁殖特性;
⑦ 對除脂溶劑以外的理化因子的敏感性;
⑧ 流行病學的特征。
1966年 在莫斯科舉行的第九屆國際微生物學會上成立了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Nomenclature of Viruses, ICNV),并通過了上述
新的8項分類原則。
1971年 ICNV公布了關于病毒分類和命名的第一次報告,將當時了解得比較清
楚的500多種病毒分為RNA和DNA病毒兩大類,并且分為43個病毒
屬。
1973年 ICNV正式更名為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
1976年 ICTV公布了病毒分類和命名的第二次報告,將病毒已建立的屬(組)
按宿主分為五大類。
1979年 公布了病毒分類和命名第三次報告,并根據(jù)病毒核酸類型,包膜有無將
病毒分為7大類,總共有53個科(組或群)。
1982年 公布了病毒分類和命名第四次報告,將7大類病毒分為54個科(組)和
5個可能的科。同時還提出了22條病毒命名的規(guī)則和新的病毒分類方
案。病毒總數(shù)為1372種。
1991年 ICTV公布了病毒和命名第五次報告,將2430種病毒分類73個科(組),
比第四次報告增加了19個科(組),并且首次公布了比科更為高級的分
類階元,即單分子負鏈RNA病毒目。
1995年 ICTV公布了病毒分類和命名第六次報告,將現(xiàn)在所知約4000多種病毒
分為49科,11個亞科,164個屬(包括:22個未定科的屬),其中植物
病毒分類不再采用組、亞組,而統(tǒng)一使用科、屬、種分類階元。
1996年 在耶路撒冷第10屆國際病毒大會期間,ICTV對第六次報告作了修改和
補充,確定了38條新的病毒分類和命名準則。
1997年 ICTV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召開常務會議,正式批準病毒分類系統(tǒng)有2個
目,55個科,189個屬(有23個屬的分科未定)。
1998年 ICTV在美國加州San Diego召開了第27次常務會議,會上又增設了1
個目,6個科,26個屬。同時批準了41條新的分類和命名規(guī)則。
1999年 根據(jù)“Virus taxanomy-1999”、病毒分類系統(tǒng)達到了3個目,62個科。另
外亞病毒感染因子(Subviral agent)下設衛(wèi)星、類病毒和朊病毒,其中
類病毒分類新設立了2個科,7個屬。
2000年 ICTV公布第七個國際病毒分類報告,植物病毒的分類有了非常大的進
展,列出15個植物病毒科、73個植物病毒屬,其中已歸科的屬有49個,
未歸到科的屬有24個。
二、病毒分類和命名的規(guī)則
(一)一般規(guī)則
(1)病毒分類和命名應該是國際性的,并且普遍適用于所有的病毒。
(2)國際病毒分類系統(tǒng)采用目(order)、科(family)、亞科(subfamily)、屬(genus)、種(species)、分類階元。
(3)ICTV不負責病毒種以下的分類和命名,病毒種以下的血清型、基因型、毒力株、變異株和分離株的名稱由公認的國際專家小組確定。
(4)人工產(chǎn)生的病毒和實驗室構建的雜種病毒在病毒分類上不予考慮,它們的分類由公認的國際專家小組負責。
(5)分類階元只有在病毒代表種的特性得到了充分了解和在公開出版物上進行過描述,以致于明確了它們的分類地位,并使其分類階元與其他類似的分類階元相區(qū)別時,才能確定下來。
(6)當病毒有明確的科、而分屬未確定時,這一病毒種在分類學上稱為該科的未確定種(unassigned species)。
(7)與規(guī)則2各分類階元相關聯(lián),并得到ICTV批準的名稱是唯一可以接受的。
(二)分類階元的命名規(guī)則
(8)如果分類階元的建議名稱遵守ICTV公布的分類和命名規(guī)則,并且適合于已設立的分類階元,那么這些建議名稱是有效名(valid names),在ICTV第六次報告中記錄已批準的國際名稱或經(jīng)過ICTV表決批準的分類建議名稱是接受名(accepted names)。
(9)現(xiàn)有的病毒名稱和分類階元只要是用的,就應該保留。
(10)病毒及其分類階元的命名不遵守優(yōu)先法則(the rule of priority)。
(11)在設計新分類階元名稱時,不能使用人名進行命名。
(12)分類階元的名稱應該是易于使用和記憶,以諧音名(euphonious name)最好。
(13)上標、下標、連字符、斜線和希臘字母在設計新命名時不能使用。
(14)新名稱不應該與已批準的名稱重復,所選擇的新名稱也不應該與現(xiàn)在和過去使用的名稱相似或相近。
(15)縮拼字(sigla)若是由幾個研究小組建議,并且這一領域的病毒研究者是有意義的,那么縮拼字可以接受作為分類階元的名稱。
(16)如果所建議的候選名(candidate name)不只一個時,那么相關下屬委員會應該首先向ICTV常務委員會作出推薦,然后由ICTV常務委員會決定哪一個候選名是可以接受的。
(17)當某一分類階元建議缺少適當?shù)拿Q時,這一分類階元仍然可以被批準,其待定名將保留至有一個建議名稱ICTV接受為止。
(18)由于所選用的病毒名稱完全或部分不隱含分類階元的任何意義,這樣就會出現(xiàn)下列不同的情形:① 一些病毒因名稱或缺少描述特征而從表面上看是排斥在該分類階元中,但它們卻是這一已命名的分類階元成員;② 一些迄今尚未描述的病毒似乎是排斥在該分類階元中,但它們卻可能屬于這一已命名的分類階元;③一些病毒表面上看來是屬于這一分類階元,但它們卻又是其他不同分類階元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