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C文獻編號:C2018-005
目前,植物如何優(yōu)化它們對于不同形態(tài)無機氮的偏好性,從而提高其在逆境中的生存適應性,這一機制還不是很清楚。
2018年4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鋒旺教授課題組在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Ammonium uptake increases in response to PEG-induced drought stress inMalus hupehensisRehd”的成果,主要研究干旱脅迫對海棠幼苗根系銨吸收的影響機制。
海棠幼苗根尖NH4+流檢測圖
實驗采用水培系統(tǒng),監(jiān)測海棠幼苗在干旱條件(5%PEG)下供應低氮與正常氮(0.05 mM和1.0 mM NH4NO3)時,其形態(tài)、生理和分子變化。研究中利用基于非損傷微測技術(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 NMT)的NMT活體生理檢測儀Physiolyzer®,檢測了干旱脅迫時,不同氮供應條件下海棠幼苗根尖的NH4+與NO3-流速。
不同條件下,海棠幼苗根尖NH4+、NO3-流速檢測。正值表示吸收
同時,還將諳硝流速數(shù)據與同位素質譜的結果相結合,發(fā)現(xiàn):干旱條件下,穩(wěn)態(tài)15NH4+的吸收速率高于15NO3-。轉錄組數(shù)據表明:干旱條件下,與銨吸收相關的轉運基因(AMT4;2和AMT4;3)明顯上調,而硝相關基因表達水平下調。最終得到結論:與NO3-相比,NH4+對于干旱脅迫更加敏感,具體表現(xiàn)是吸收率更大,并且根部的吸收區(qū)域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