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 手機版 企業(yè)登錄 | 個人登錄 | 郵件訂閱
當前位置 > 首頁 > 技術文章 > 細菌內毒素的致熱性危害

細菌內毒素的致熱性危害

瀏覽次數:817 發(fā)布日期:2022-7-29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一、細菌內毒素的結構

細菌內毒素又為脂多糖(LPS),與蛋白質及磷脂等一起構成革蘭陰性菌的外膜,LPS的分子結構可以分為3個區(qū)域:O-特異性多糖鏈(也稱為О-抗原),核心多糖以及類脂A(LipidA)。其中,O-特異性多糖鏈突出于膜外5-10nm,在菌體表面呈游離狀態(tài),其基部與核心多糖相連。

核心多糖由內核和外核構成,內核的內側端以2-酮-3脫氧辛酸與類脂A相連。后者位于脂多糖的最內側,并且嵌入細菌外膜雙層磷脂分子的外葉。類脂A是LPS結構中最保守的成分,不存在種屬特異性,是LPS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


每個細菌表面分布的LPS分子數量不定,約占細菌外膜結構的25%,外膜總表面積的75%。LPS單體的分子量多為5000-25000,由于LPS是由親水性的多糖和親脂性的類脂共同構成的一種兩性大分子,此親水基團和疏水基團在空間結構上位于分子的兩端,因此,LPS在極性溶劑和非極性溶劑中均能形成多聚體,在電鏡下呈清晰的微膠粒樣。

單體LPS首先與血漿中的脂多糖蛋白(LBP)結合形成復合物,然后再與CD結合才能產生生物學效應,而多聚體的LPS不能與CD結合發(fā)揮生物活性。
 


二、LPS的致熱性危害
LPS進入機體后,刺激產生內生致熱原細胞(主要是單核巨噬細胞等)使其釋放內源性致熱原[如白介素-1(IL-1),白介素-2,腫瘤壞死因子(TNF),干擾素及多種促炎性細胞因子],這些內源性致熱原作為基本信息分子以不同的途徑將發(fā)熱信號傳入體溫調節(jié)中樞,使體溫調定點上移,通過傳出途徑調節(jié)效應器對全身產熱和散熱做出反應,使產熱大于散熱,體溫升高。

LPS致發(fā)熱高度在一定范圍內與劑量呈正相關,并且有明顯的潛伏期,人靜脈注射2ng/kg劑量時發(fā)熱潛伏期可長達 90min。由于LPS對熱具有穩(wěn)定性,所以一般滅菌方法不能將LPS徹底破壞,不易清除。


標簽: 細菌內毒素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快速注冊 忘記密碼
評論只代表網友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請輸入驗證碼: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網 電話: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