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死亡可分為兩種模式:調節(jié)性細胞死亡 (RCD) 和意外細胞死亡 (ACD)。具有代表性的 RCD 是細胞凋亡,細胞凋亡 (apoptosis) 是指為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由基因控制的細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 (見推文: 細胞凋亡——如何檢測?速戳!),相反,非生理刺激,如物理、機械和化學應力等外界因素誘導的被動和非程序性的壞死 (necrosis) 是 ACD 的代表。
壞死性凋亡 (necroptosis) 綜合了兩者 (壞死和凋亡) 的特點,期間,可以觀察到細胞器腫脹、細胞膜破裂,細胞質和細胞核的分解等形態(tài)學變化,是一種受到調控的細胞壞死過程,又被稱為程序性壞死。
不同于凋亡過程,壞死性凋亡的調控過程不依賴于 Caspase 活性,其基本分子機制由兩種受體相互作用蛋白激酶 (RIPK1 和 RIPK3) 和混合譜系激酶結構域樣假激酶 (MLKL) 組成。RIPK3 調控 MLKL 磷酸化,誘導其寡聚化,易位至質膜并在質膜上產生孔復合體,導致 DAMPs (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的分泌、細胞腫脹和膜破裂。
圖 1. 壞死性凋亡機制圖[1]
研究認為:腫瘤細胞發(fā)生壞死是為其增殖和轉移創(chuàng)造有利環(huán)境的自我犧牲策略,但壞死性凋亡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發(fā)揮腫瘤抑制作用。2016 年,Aaes 等人首次確認腫瘤中的壞死性凋亡是一種免疫原性細胞死亡。在 Vaccination with Necroptotic Cancer Cells Induces Efficient Anti-tumor Immunity 一文中,Aaes 等人將發(fā)生壞死性凋亡的腫瘤細胞制成預防性疫苗提前注射給小鼠,發(fā)現(xiàn)預防性疫苗的預處理抑制了小鼠的腫瘤生長,這表明發(fā)生壞死性凋亡的腫瘤細胞本身具有免疫原性,可刺激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Aaes 等人還指出,發(fā)生壞死性凋亡的腫瘤細胞可誘導樹突狀細胞的成熟、細胞毒性 T 細胞的交叉啟動以及 IFN-γ 的產生。
2021 年 8 月 21 日,來自韓國的 You-Sun Kim 團隊,在 Molecular Cancer 上發(fā)表了題為 RIPK3 activation induces TRIM28 derepression in cancer cells and enhances the anti-tumor microenvironment 的研究性論文,研究人員采用 TAP-MS 方法,結合 RNA 測序 (RNA-Seq) 數(shù)據(jù)集分析,確定了 TRIM28 是在壞死性凋亡過程中調節(jié)轉錄活性的共抑制因子;罨 RIPK3 磷酸化 TRIM28,抑制TRIM28 的染色質結合活性,從而促進 NF-κB 和其他轉錄因子 (如 SOX9) 的反式激活。這些最終導致細胞因子表達升高,然后增強免疫調節(jié)過程,例如樹突狀細胞成熟等?傊,RIPK3 的表達與各種腫瘤類型的腫瘤浸潤性免疫細胞群呈顯著正相關,從而激活抗腫瘤免疫反應。
圖 2. RIPK3/TRIM28 激活介導免疫刺激細胞因子的產生[2]
2022 年 5 月 25 日,腫瘤免疫領域又有了關于壞死性凋亡的新發(fā)現(xiàn)。在 Nature 雜志發(fā)表的題為 ADAR1 masks the cancer immunotherapeutic promise of ZBP1-driven necroptosis 的論文中,研究指出,DNA 的右旋狀態(tài) (B-DNA)是生物體中存在的最常見的狀態(tài),在特殊情況下,B-DNA 翻轉形成“畸形”的左旋狀態(tài),即 Z-DNA。ADAR1 (RNA 腺苷脫氨酶1) 和 ZBP1 (Z-DNA 結合蛋白) 都可特異性識別 Z-DNA 并與之結合。ADAR1 通過抑制免疫原性雙鏈 RNA (dsRNA) 來阻斷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ICB) 的作用,而 ZBP1 可驅動腫瘤細胞發(fā)生壞死性凋亡。
CBL0137 可觸發(fā)細胞中左旋 Z-DNA 的形成,激活癌癥相關成纖維細胞中的 ZBP1 依賴性壞死性凋亡途徑。CBL0137 在癌癥相關的成纖維細胞中誘導 ZBP1 依賴的壞死性凋亡,并且無論導致癌癥的突變如何,CBL0137 都可殺死支持腫瘤生長的成纖維細胞,并在黑色素瘤的小鼠模型中逆轉了 ICB 的無反應性。
圖 3. CBL0137 誘導 ZBP1 依賴的壞死性凋亡[4]
CBL0137 激活 ZBP1 依賴的細胞核壞死性凋亡:通過誘導 Z-DNA 累積進而觸發(fā)了 ZBP1、RIPK3 和 MLKL 之間的反應。
壞死性凋亡的檢測,關鍵的挑戰(zhàn)在于將它與凋亡和壞死區(qū)分開。很多情況下,凋亡、壞死、壞死性凋亡等不同的死亡方式會同時存在于細胞群中。因此,細胞死亡的檢測要輔以實時的形態(tài)分析以及死亡通路的抑制或敲除。同時,找對采樣的時間點也很關鍵。
■ 形態(tài)變化
細胞死亡的形態(tài)變化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因此,需要實時“監(jiān)控”整個過程才能確認壞死性凋亡的發(fā)生。延時視頻顯微鏡能夠將單個細胞的形態(tài)變化與分子、亞細胞和生化事件相關聯(lián),從而檢測壞死性凋亡 (但此方法成本較高且比較耗費人力)。
■ 抑制和敲除
壞死性凋亡的抑制劑——RIPK1 抑制劑 Necrostatin-1 和 MLKL 抑制劑 Necrosulfonamide 來阻斷壞死性凋亡,測定細胞的存活率,反向驗證壞死性凋亡的發(fā)生。但是抑制劑能在某些細胞中誘導細胞凋亡,在區(qū)分壞死性凋亡和凋亡方面不夠特異。因此,需要通過敲除關鍵蛋白 (如 RIPK3 或 MLKL 阻斷壞死性凋亡),補充抑制實驗的證據(jù)。
■ 關鍵蛋白質檢測
用 Western blot、免疫組化或流式細胞儀來檢測壞死性凋亡途徑中的關鍵蛋白質如 RIPK3、RIPK1 和 MLKL 的變化。磷酸化 MLKL (Ser358 和 Thr357) 是最常見的檢測蛋白,可確認壞死性凋亡是通過 RIPK3 介導的 MLKL 激活。此外,高比例的 RIPK1/ pro-caspase-8 的高比例也說明了環(huán)境有利于壞死性凋亡。
圖 4. 細胞死亡檢測一般流程[5]
■ 關鍵蛋白質檢測
在癌癥中,壞死性凋亡主要發(fā)生在晚期腫瘤的中心,壞死細胞分散。在不通過顯微解剖富集的情況下,很難檢測到關鍵蛋白標記物。Baik 等人在 Examining MLKL phosphorylation to detect necroptosis in murine mammary tumors 一文提供了一種詳細的免疫組織化學導向的方法,包括從小鼠乳腺腫瘤模型中分離腫瘤、通過 H&E 染色識別壞死區(qū)域以及檢測磷酸化 MLKL 來檢測壞死性凋亡;該方法也可用于其它類型的實體瘤。
圖 5. 檢測小鼠腫瘤組織的壞死性凋亡[6]
MCE 的所有產品僅用作科學研究或藥證申報,我們不為任何個人用途提供產品和服務。
參考文獻
1. Galluzzi L, Kepp O, Chan FK, Kroemer G. Necroptosis: Mechanisms and Relevance to Disease. Annu Rev Pathol. 2017 Jan 24;12:103-130.
2. Aaes TL, Kaczmarek A, Delvaeye T, et al. Vaccination with Necroptotic Cancer Cells Induces Efficient Anti-tumor Immunity. Cell Rep. 2016 Apr 12;15(2):274-87.
3. Park HH, Kim HR, Park SY, et al. RIPK3 activation induces TRIM28 derepression in cancer cells and enhances the anti-tumor microenvironment. Mol Cancer. 2021 Aug 21;20(1):107.6. Baik JY, Wan P, Liu ZG. Examining MLKL phosphorylation to detect necroptosis in murine mammary tumors. STAR Protoc. 2022 Jun 14;3(3):1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