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豚鼠心臟重量的異速生長
首先研究了豚鼠在不同年齡組中心臟重量與體重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不同年齡組的豚鼠間存在相關性,但隨年齡增長,這種相關性逐漸減弱。通過擬合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組的相關性斜率也隨之減小,心臟重量相對于體重的比例也逐漸降低(圖1)。
圖1. 心臟重量與體重之間的關系
2. 新生、青年和老年鼠心臟之間有不同體內電特性
比較分析32只豚鼠(10只新生,13只青年,9只老年)的體內心電圖數(shù)據(jù),結果發(fā)現(xiàn),新生鼠心電圖波顯示T波與下一拍的P波融合,在青年鼠中,T波不太明顯,但在老年鼠中,P波和T波均能清晰區(qū)分。此外,新生鼠和青年鼠的心率顯著快于老年鼠,新生鼠心臟的P波持續(xù)時間(心房激活時間)、QRS間期(心室激活時間)均顯著短于成年組,但QTc無顯著差異,表明復極時間相似(圖2)。
圖2. 不同年齡組的體內心電圖(ECG)記錄
3. 新生和成年鼠的心室激活模式和傳導速度不同
比較分析新生和成年鼠心臟的心室激活模式和傳導速度。研究發(fā)現(xiàn),新生鼠心臟的激活模式呈圓形,而成年鼠心臟則呈橢圓形,此差異可能與新生心肌中Connexin-43的表達模式有關。此外,在傳導速度方面,新生鼠心臟的傳導速度最慢,而年輕鼠的傳導速度最快(圖3)。
圖3. 不同豚鼠年齡組的心室激活動力學變化
4. 心臟電恢復特性隨年齡而改變
電恢復特性描述了心臟動作電位(AP)或CaT與頻率的相關適應性變化,這些變化是心律失常易感性發(fā)生的重要因素。結果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增長,心外膜動作電位持續(xù)時間(APD)和鈣傳遞時間延長,尤其在較慢的刺激頻率下表現(xiàn)最為明顯。在較慢的刺激速率下,新生鼠心臟的APD50和CaD50明顯短于青年和老年鼠。此外,發(fā)現(xiàn)在不同年齡組之間,AP恢復曲線有顯著差異,尤其是在老年鼠心臟中的斜率最大,而新生鼠的心臟斜率最小。在CaT統(tǒng)計中,只有CaD70恢復曲線在年齡組之間存在差異(圖4)。
圖4. 刺激作用下的心臟電恢復特性
5. 新生鼠心外膜復極在動態(tài)刺激下呈現(xiàn)出區(qū)域性和時間性的變化
在人類和大鼠中,出生后的心臟電學特性隨著心臟發(fā)育而發(fā)生變化,如心率增加、QT間期縮短以及QRS軸的改變。隨著出生后心臟的發(fā)育,動作電位持續(xù)時間(APD)縮短,在較慢的刺激頻率下更為明顯。此外,在新生豚鼠中還觀察到心外膜復極的區(qū)域異質性,即心尖處的APD較長。然而,在青年和老年豚鼠中未觀察到類似的區(qū)域性差異。
圖5. 新生豚鼠心臟的組內和區(qū)域變異(動態(tài)刺激)
6. 在額外刺激下,心臟電恢復特性呈年齡依賴性變化
比較新生豚鼠和成年豚鼠在額外刺激下,心肌動作電位(APD)和鈣離子瞬變(CaD)恢復特性的差異。結果顯示,新生豚鼠的S1-S2刺激捕獲到的間隔時間相對較短,與成年豚鼠相比有顯著差異。該刺激條件下,新生豚鼠顯示出更為平緩的APD和CaD恢復曲線,而成年豚鼠則顯示出更陡峭的恢復曲線。
圖6. 額外搏動刺激的心臟電恢復特性
評估新生豚鼠在額外刺激(S1-S2)下,心外膜APD的區(qū)域異質性是否持續(xù)存在。結果顯示,與左心室相比,右心室的APD50較長,表現(xiàn)出明顯的區(qū)域差異。此外,新生豚鼠的心臟在APD和CaD方面顯示出區(qū)域異質性,而青年豚鼠和老年豚鼠則沒有明顯的區(qū)域差異。
圖7. 新生豚鼠心臟的區(qū)域異質性(額外搏動刺激)
7. 新生心臟具有獨特的興奮-收縮耦聯(lián)特性
興奮-收縮耦聯(lián)(ECC)是心肌收縮的關鍵,動作電位觸發(fā)胞內鈣離子上升,與收縮蛋白相互作用。光學信號生成的動作電位-鈣瞬變(AP-CaT)延遲Map圖顯示,成年心臟在早期復極化期出現(xiàn)負耦聯(lián)(APD30 > CaD30),而在晚期復極化期出現(xiàn)正耦聯(lián)(APD70 < CaD70)。相反,在新生豚鼠中,所有復極化期CaD > APD,AP-CaT耦合始終為正,在不同S1-S1刺激速率下,進行均值延遲圖的定量測量,進一步證實了以上結果。這一發(fā)現(xiàn)揭示了新生豚鼠獨特的ECC機制,為心臟發(fā)育過程中的電-鈣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圖8)。
圖8. 不同年齡組豚鼠的動作電位和鈣瞬變耦合特征
研究結論:
豚鼠心臟從新生到成年的轉變,其電生理特性會出現(xiàn)變化。年齡特異性模式會影響心臟生理學、病理學以及心血管疾病治療等。因此,了解新生兒心臟的發(fā)育對于評估治療的適用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