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毒素(Endotoxin)是革蘭陰性菌外膜不可或缺的結構成分,是在細菌繁殖過程中以及菌體崩解、自溶時所釋放出的毒性物質,其主要成分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在生物制品的生產過程中,內毒素是常見且嚴重的污染源。內毒素污染不僅會影響生物制品的純度,還可能引發(fā)強烈的免疫反應,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發(fā)熱、休克等不良反應。因此,在生物制品的生產工藝中,內毒素的去除和檢測至關重要,是保障產品安全性的核心步驟。
Fig.1 內毒素結構示意圖(圖片引自Monteiro和Faciola,2020)
內毒素有單體、膠束或囊狀的存在形式。內毒素以膠束、立方體、層狀或囊泡形式聚集,在藥物溶液中呈現(xiàn)凈負電荷。帶負電荷的“膠束”內毒素可以吸附在多聚陽離子配體上,或者可以通過疏水脂質尾部與疏水表面的相互作用去除單個內毒素單體。
Fig.2 內毒素存在形式
內毒素污染主要來自兩大方面:
• 生產系統(tǒng)污染:在基因工程生產中,大腸桿菌常用于表達重組蛋白。在細胞破壁和純化過程中,細菌內毒素會大量釋放到溶液中,成為主要污染源。通常10%的濕菌濃度可產生幾萬EU/mL的內毒素。
• 原材料和環(huán)境污染:即便使用CHO細胞或酵母等不產生內毒素的表達系統(tǒng),生產所用的原輔材料、溶液、生產環(huán)境以及操作過程中的污染,依然可能引入內毒素。
Fig.3 生產過程中內毒素污染控制
為了保障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內毒素檢測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常見的檢測方法包括:
Fig.4 內毒素檢測發(fā)展史
如何有效去除生物制品中的內毒素成為生物制品安全性與質量保障的關鍵。內毒素的結構特征是去除細菌內毒素的基礎,目前已形成多種內毒素去除層析工藝,包括疏水層析法、離子交換層析法、親和層析法和凝膠過濾法等。
內毒素的檢測與去除是確保生物制品安全性和高質量生產的核心步驟。通過科學選擇去除技術和高效的層析填料,不僅能有效降低內毒素含量,還能提升純化效率,符合嚴格的國際法規(guī)標準。為應對內毒素去除的挑戰(zhàn),博格隆推出了一系列高效的層析產品,為生物制藥行業(yè)提供可靠的解決方案,助力企業(yè)提升產品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