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鋯表面,磷酸和膦酸酯有很大的親和力,內毒素能被很好地吸附到膠態(tài)錯上。這些吸附滴的效果在BSA存在下更明顯,并且其他能與鋯表面有非特異作用的蛋白質也同樣可產生這種效果。
另外一種內毒素選擇性吸附劑以聚葡基葡萄糖交叉連接為基礎結構,它們的化學結構是β-1,4-多聚-D-葡萄糖胺。在pH值等于7的條件下,聚葡基葡萄糖帶正電荷,同以上提及的其他正電荷配體一樣可用于蛋白質的去污染。為了提高在堿性條件下的效果,Kurita Water建議采用四價的聚葡基葡萄糖。
Matsumae等于1990年提出從蛋白質溶液中選擇性地吸附內毒素也可以用組胺酸固化吸附劑在超過3mol/L的鹽濃度下進行,這主要是基于配體的疏水作用。所以,類似的行為也存在于在其他陰性色譜方式下工作的疏水相互作用色譜法所采用的內毒素選擇性配體。但是,保留在高鹽溶液的蛋白質必須隨后被去除,這是一個經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