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組織來源干細胞(ADSCs)可以從人皮下脂肪組織中大量提取,因此,它們是干細胞療法最合適的細胞來源之一。ADSCs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可以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如脂肪細胞、骨細胞、軟骨細胞等。有報道稱,在熱/化療過程中,裝載生物材料作為抗腫瘤藥物載體的ADSCs可選擇性靶向?qū)嶓w腫瘤。這可以改善典型的藥物遞送方法,與磁共振成像跟蹤診斷應用相關聯(lián)。有趣的是,ADSCs也被證明表現(xiàn)出二元性。這些細胞不僅極大地促進了細胞再生,而且還促進了腫瘤的進展。ADSCs在促腫瘤特性上與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CAFs)相似,因此,ADSCs在腫瘤微環(huán)境(TME)內(nèi)相互作用,促進癌細胞增殖、活力、侵襲性和化療耐藥性。
盡管關注ADSCs和腫瘤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但這些研究都沒有檢查ADSCs對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DFSP)的影響。DFSP是一種較為少見的低度惡性軟組織真皮腫瘤,但屬于最常見的皮膚肉瘤之一,起源于真皮內(nèi)纖維組織細胞,可侵犯皮下組織,一般無包膜。肉瘤的發(fā)病機制不明確且多種多樣,局部復發(fā)風險高,加上脂肪微環(huán)境(包括ADSCs和相關生長因子)信號傳導的多變性,應進行更廣泛的研究。
因此,考慮到脂肪、干細胞和分離的 ADSCs 在根治性腫瘤切除術(shù)后皮膚和軟組織缺損中的使用越來越多,確定共定位 ADSCs 和 DFSP 細胞之間的可能相互作用對腫瘤安全性非常重要。不幸的是,關于這個問題的報告甚少。鑒于此,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整形外科的課題組團隊首次進行了將原代DFSP細胞與ADSCs共培養(yǎng)的研究,隨后,量化了增殖、遷移、侵襲和血管生成的變化,并將結(jié)果與DFSP細胞單一培養(yǎng)的結(jié)果進行了比較。此外,研究旨在從基因和蛋白質(zhì)的角度進一步了解相互作用,如果ADSCs對DFSP細胞產(chǎn)生促進作用,它可能會提醒整形外科醫(yī)生注意潛在的安全問題,因為這些ADSCs被注射到可能殘留或休眠的DFSP細胞可以存活和發(fā)展的手術(shù)部位。具體內(nèi)容發(fā)表在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期刊題為“Impact of human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 on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cells in an indirect co-culture: an in vitro study”。
首先,通過成脂、成骨、成軟骨分化實驗檢測ADSCs的多向分化潛能和干細胞標志物的表達水平。結(jié)果表明,從人脂肪組織中分離出的ADSCs表現(xiàn)出典型的ADSCs特征。
然后,采用CCK-8法評估ADSC-CM對DFSP細胞增殖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ADSC-CM在第5天和第7天顯著促進DFSP細胞的增殖。在前3天,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細胞增殖率沒有顯著差異。
接下來,實驗評估了ADSCs影響DFSP細胞遷移的能力。使用細胞劃痕實驗測試ADSC-CM影響DFSP細胞遷移的能力,其中DFSP細胞用ADSC-CM(實驗性)、DMEM/F12 + 10%FBS(陽性對照)或DMEM/F12 SF(陰性對照)處理,結(jié)果表明,與陰性對照(DMEM/F12 SF)相比,ADSC-CM處理在6、12和24 h時顯著促進了DFSP細胞的遷移(分別為1.71倍、2.01倍和3.56倍)。
然后,測試了基底室中ADSCs的存在是否可以誘導比Transwell系統(tǒng)中ADSC-CM產(chǎn)生的更強的反應(圖1 B)。使用Transwell系統(tǒng)測試ADSCs對DFSP遷移細胞計數(shù)的影響,其中DFSP細胞與ADSCs(實驗)、DMEM/F12+10%FBS(陽性對照)或DMEM/F12 SF(陰性對照)一起孵育(圖1 A)。12 h時,陰性對照組有4.7±1.2個DFSP細胞遷移,而實驗組有52.5±2.4個細胞遷移(圖1 C)。24 h時,陰性對照組有6.2±2.2個細胞出現(xiàn)遷移,而實驗組為38.2±12.6個細胞(圖1 D)。這些結(jié)果表明,與陰性對照條件(DMEM/F12 SF)相比,ADSCs處理在12和24 h時間點更顯著地促進了DFSP細胞的遷移(分別為11.17倍和6.16倍)。
圖1 通過Transwell測定ADSCs對DFSP細胞遷移的影響。
(A)通過用結(jié)晶紫染色細胞來觀察遷移的DFSP細胞。(B)不同條件下Transwell共培養(yǎng)系統(tǒng)的圖示:將DFSP細胞接種到上腔室中,將DMEM/F12 + 10%FBS(陽性對照)、DMEM/F12 SF(陰性對照)或ADSC(實驗性)加入下腔室,然后,在12和24小時測定細胞遷移。12 h(C)和24 h(D)時遷移的細胞數(shù)。
DFSP細胞的侵襲性使它們能夠消化Matrigel 基質(zhì),該基質(zhì)是從Engelbreth-Holm-Swarm肉瘤小鼠中分離出來的基底膜提取物。使用預先包被Matrigel 基質(zhì)膠的Transwell系統(tǒng)測試ADSC-CM對DFSP侵襲細胞計數(shù)的影響,DFSP細胞用DMEM/F12+10%FBS(陽性對照)、DMEM/F12 SF(陰性對照)或ADSC-CM(實驗性)處理(圖2 A)。36 h時,陰性對照組有0.7±0.8個細胞侵襲下表面,而實驗組有4.2±1.9個(圖2 C)。這些結(jié)果表明,ADSC-CM處理在36 h時(7倍)比陰性對照組(DMEM/F12 SF)更顯著地促進DFSP細胞的侵襲。
圖2 ADSC-CM 對 DFSP 細胞侵襲的影響,通過預包被基質(zhì)膠的 Transwell 測定。
(A)通過結(jié)晶紫染色來觀察侵襲性DFSP細胞。(B)在不同條件下使用帶有預包被基質(zhì)膠的Transwell進行細胞侵襲測定的圖示。將DFSP細胞加入DMEM/F12+10%FBS(陽性對照)、DMEM/F12 SF(陰性對照)或ADSC-CM(實驗)接種到上腔室中,并將DMEM/F12+5%FBS加入下腔室。然后在 36 小時測定細胞侵襲。(C)36 小時時侵襲細胞的數(shù)量。
此外,為了評估ADSCs、DFSP細胞以及共培養(yǎng)的DFSP細胞和ADSCs分泌的蛋白質(zhì)對血管生成的影響,將HUVECs與不同的CMs(ADSC-CM、DFSP-CM和共培養(yǎng)的DFSP/ADSC-CM)一起孵育,從而形成管狀網(wǎng)絡。孵育4小時后,實驗觀察到,與對照組(ADSC-CM或DFSP-CM)相比,與DFSP/ADSC-CM共培養(yǎng)的HUVECs形成的管狀網(wǎng)絡的網(wǎng)孔數(shù)、總管長和總分支長度顯著增加,說明共培養(yǎng)的 DFSP/ADSC-CM增強體外血管生成能力。
最后,使用Transwell系統(tǒng)將ADSCs與DFSP細胞培養(yǎng)24 h后,DFSP細胞中PDGFRB和COL1A1的mRNA水平分別比單培養(yǎng)的DFSP細胞中的水平增加了1.4倍和1.5倍。48 h后,與單培養(yǎng)的DFSP細胞相比,共培養(yǎng)細胞中PDGFRB的蛋白水平適度升高,COL1A1蛋白水平顯著升高。這說明,ADSCs增加了DFSP相關基因的表達和蛋白水平。
使用Transwell系統(tǒng)將ADSCs與DFSP細胞培養(yǎng)24 h后,DFSP細胞中促血管生成基因VEGF,HGF和bFGF的mRNA表達與單一培養(yǎng)的DFSP細胞相比分別升高1.32倍,1.2倍和1.4倍(圖3 A-C)。48 h后,共培養(yǎng)(實驗組)收集的上清液中VEGF、HGF和bFGF分泌水平顯著高于單培養(yǎng)DFSP細胞(對照組)。實驗組VEGF濃度為98.0±3.5 pg/mL,對照組為64.2±3.9 pg/mL(圖3 D),實驗組HGF濃度為287.4±14.1 pg/mL,對照組為202.5±12.0 pg/mL(圖3 E),實驗組bFGF濃度為31.6±6.3 pg/mL,對照組為19.6±1.8 pg/mL(圖3 F)。這說明,ADSCs增加了DFSP細胞中生長因子基因的表達和共培養(yǎng)的DFSP微環(huán)境中生長因子的分泌。
圖3 ADSCs對DFSP細胞和微環(huán)境中生長因子基因表達和蛋白分泌的影響。
單培養(yǎng)組(對照組)或與ADSC共培養(yǎng)(實驗組)的DFSP細胞中(A)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B)肝細胞生長因子(HGF)和(C)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基因表達水平。ELISA法檢測DFSP單培養(yǎng)組(對照組)和DFSP-ADSC共培養(yǎng)組(實驗組)上清液48 h的(D)VEGF、(E)HGF、(F)BFGF的分泌水平。
總之,在該研究中,使用體外共培養(yǎng)模型探索了ADSCs和DFSP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以了解ADSCs對腫瘤發(fā)展的影響。該報告提供了ADSCs在體外顯著影響DFSP細胞的多種惡性特征的證據(jù),例如基因表達、蛋白質(zhì)分泌、增殖、遷移、侵襲和血管生成。因此,如果在惡性腫瘤細胞附近給藥,ADSCs可能會大大增加體內(nèi)DFSP腫瘤發(fā)展的風險。在討論基于ADSC的療法對DFSP或殘留DFSP細胞患者的安全性時,需要考慮該研究的結(jié)果。
參考文獻:Yuan Z, Zhu Z, Zhu F, Ding F, Wang Y, Wang X, Luo X, Yang J, Liu F, Sun D. Impact of human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 on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cells in an indirect co-culture: an in vitro study. Stem Cell Res Ther. 2021 Aug 6;12(1):440. doi: 10.1186/s13287-021-02512-5. PMID: 34362454; PMCID: PMC8344160.
原文鏈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362454/
點擊了解
細胞流體剪切力|共培養(yǎng)|壓力培養(yǎng)|牽張應變|血管培養(yǎng)|平行平板流動腔|儀器|上海泉眾機電科技有限公司Naturethink
http://www.Naturethink.com/
Naturethink多細胞培養(yǎng)|共培養(yǎng)體系|共培養(yǎng)模型|共培養(yǎng)實驗|動態(tài)細胞共培養(yǎng)|仿血流多細胞動態(tài)共培養(yǎng)系統(tǒng)
http://www.Naturethink.com/?product/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