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Adam Dorey & Stefan Howorka在Nature Chemistry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Nanopore DNA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wards single-molecule proteomics》的綜述文章,討論了納米孔DNA測序技術和其在單分子蛋白質組學中的應用。盡管納米孔DNA測序已經(jīng)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蛋白質測序仍然更具挑戰(zhàn)性。
文章中,作者提及齊碳科技所自主研發(fā)的納米孔測序技術,并且將多篇基于齊碳納米孔基因測序平臺開展研究所發(fā)布的科研成果列入?yún)⒖嘉墨I。這充分說明,作為國產(chǎn)納米孔測序技術開拓者與領跑者,齊碳科技憑借其多年技術積累以及廣泛的應用探索,成功躋身納米孔基因測序這一高精尖領域的全球視野,獲得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1、納米孔蛋白質測序的挑戰(zhàn)
蛋白質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生物大分子,其核心組成是肽鏈。然而,在真實世界中,這些肽鏈并非簡單地線性排列,而是以一種復雜的方式相互纏繞、折疊,形成多種復雜的三維結構。由于這種復雜的結構,蛋白質分子往往無法直接通過納米孔進行測序。
文章中指出,納米孔測序面臨諸多挑戰(zhàn),首先,蛋白質測序在分析上更為復雜,需要區(qū)分20個典型氨基酸以及數(shù)百個非蛋白質氨基酸,包括許多翻譯后修飾,而DNA測序通常只讀取4個堿基。此外,蛋白質的復雜折疊阻礙了多肽鏈通過納米孔。另一個問題是缺乏類似于核酸聚合酶鏈反應(PCR)的蛋白質擴增方法。最后,蛋白質拷貝數(shù)的動態(tài)范圍可以從每個細胞1到107個拷貝,遠遠高于DNA。
蛋白的納米孔測序
(圖片來源:Nature Chemistry)
2、多肽穿越納米孔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利用納米孔進行核酸測序,已經(jīng)成為一種快速、高精度、低成本的有力工具,然而,由于目前的技術缺少便攜性且速度較慢,所以納米孔測序技術也亟需探索新未來——多肽測序。
多肽穿過納米孔可以通過電泳和分子馬達來實現(xiàn),也可以通過電滲透,非常高的電壓可驅動一些高電荷蛋白質的展開;蛘撸捎脦щ姷淖冃詣┌鞍,還可以將帶負電荷的寡核苷酸偶聯(lián)到單結構域蛋白質上來展開。
比如對納米孔蛋白進行改造,可進行蛋白質展開和酶切(圖a)。這個納米孔傳感器由解折疊酶和蛋白酶體組成,不能提供單個氨基酸的完全分辨率,但可以用于指紋識別蛋白質。
蛋白酶結合的納米孔
(圖片來源:Nature Chemistry)
其中最為成熟的一種測序方式是,為了實現(xiàn)對DNA的有效操控,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策略,即利用多肽將一段特定的DNA片段進行連接。通過引入馬達蛋白作為控制機制,科學家們能夠精確調節(jié)多肽分子通過納米孔的速度。這種控制過程產(chǎn)生了較為清晰的電信號,進而使得科學家能夠基于這些信號進行精確的識別操作。
DNA連接肽鏈過孔
(圖片來源:Nature Chemistry)
齊碳科技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首席科學家白凈衛(wèi)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基于現(xiàn)有的納米孔基因測序平臺成功實現(xiàn)從基因測序至多肽直接測序(DNA連接肽鏈法)的突破性進展,獲得多達17個氨基酸(aa)讀取長度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相關內容已于2021年發(fā)表在國際化學領域期刊《Chemical Science》,我國納米孔多肽測序技術研究探索向前邁進重要一步。
(點擊查看文章解析)
最近幾年,我國納米孔多肽測序技術發(fā)展更是進入快車道,多篇具有深遠學術影響的論文見刊于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見參考文獻),這無疑將推動我國乃至全球納米孔多肽測序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為生命科學領域帶來更多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論文中提到,科學家們依據(jù)蛋白質的特性和測序需求,開發(fā)出了多種不同的方法和技術,這些方法和技術共同構成了納米孔蛋白測序領域內的多個流派。這些流派各自具有其獨特的原理、操作方式和適用場景,共同推動了納米孔蛋白測序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
基于納米孔的的蛋白質指紋圖譜和測序技術
(圖片來源:Nature Chemistry)
3、技術展望
總體而言,納米孔測序技術在生物學、醫(yī)學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可有效推動生物發(fā)現(xiàn)、臨床診斷和國家基因安全保障等領域的發(fā)展。未來,齊碳科技將始終扮演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的開拓者與引領者,繼續(xù)向納米孔測序科研無人區(qū)挺進,持續(xù)提升國產(chǎn)測序儀性能,承擔起國家基因測序前沿科技研發(fā)重任,并與政、產(chǎn)、學、研、醫(yī)等相關各方緊密協(xié)作,為推動我國生命健康領域的快速發(fā)展貢獻硬核科技力量。
參考文獻
Dorey, A., Howorka, S. Nanopore DNA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wards single-molecule proteomics. Nat. Chem. 16, 314–334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3-01322-x
Chen, Zhijie et al. “Controlled movement of ssDNA conjugated peptide through Mycobacterium smegmatis porin A (MspA) nanopore by a helicase motor for peptide sequencing application.” Chemical science vol. 12,47 15750-15756. 12 Nov. 2021, doi:10.1039/d1sc04342k
Wang, K., Zhang, S., Zhou, X. et al. Unambiguous discrimination of all 20 proteinogenic amino acids and their modifications by nanopore. Nat Methods 21, 92–101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92-023-02021-8
Zhang, Y., Yi, Y., Li, Z. et al. Peptide sequencing based on host–guest interaction-assisted nanopore sensing. Nat Methods 21, 102–109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92-023-02095-4
Zhang, M., Tang, C., Wang, Z. et al. Real-time detection of 20 amino acids and discrimination of pathologically relevant peptides with functionalized nanopore. Nat Methods 21, 609–618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92-024-02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