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流式技術應用紀要-Cell新冠免疫研究新進展
瀏覽次數:2109 發(fā)布日期:2021-4-29
來源:賽多利斯
2020年11月Cell上發(fā)表了一篇新冠病毒研究文章,題為
《Compromised Humoral Functional Evolution Tracks with SARS-CoV-2 Mortality》,來自麻省總醫(yī)院(MGH)、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哈佛大學的Ragon研究所等研究人員,揭示了SARS-CoV-2死亡率相關的體液免疫應答。
文章指出,對于新冠病毒的疫苗開發(fā),目前
仍然缺乏明確的免疫相關性研究支持。在其他病原體感染中,中和作用能產生保護作用,但不清楚在更為廣泛的人群中,只靠中和作用是否足以對抗SARS-CoV-2產生保護作用。因此,為了充分定義保護性體液免疫,研究人員分析了193名中重度住院患者體液反應的早期演變。
iQue
在本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采用
iQue高通量流式細胞平臺,結合基于微球的蛋白定量方法,對大批量的患者血漿樣本中的免疫球蛋白(IgG1、IgG3、IgM、IgA1和IgA2)進行快速高通量檢測和定量分析。
下面小編就帶大家看看這項研究是如何進行的。
圖1:本文圖解摘要,來自Cell
193名住院患者分為三組,在感染出現癥狀后1個月內采樣1-8次,共計392份血漿樣本(如圖A所示):
- 中度感染后痊愈的住院病人,共82例,采集血漿樣本累計122份
- 重度感染后痊愈的住院病人,共76例,采集血漿樣本累計196份
- 重度感染死亡的住院病人,共35例,采集血漿樣本累計74份
對這193名SARS-CoV-2感染患者的392份血漿樣本進行5種免疫球蛋白定量分析。在該檢測中采用的是基于微球的蛋白定量法,
結合iQue高通量流式細胞技術實現快速、高通量檢測和自動定量分析。具體來說,首先將感興趣的目的抗原(S蛋白)與熒光標記的微球進行共價結合,然后將偶聯抗原的微球進行清洗和阻斷,之后加入適當稀釋的病人血漿樣本,孵育一定時間后清洗,最后加入另一種熒光標記的檢測抗體,最后用iQue 高通量流式細胞儀采集血漿樣本,用Forecyte軟件分析數據獲得抗原特異性抗體的每個亞類和同型(IgG1、IgG3、IgA1、IgA2和IgM)的滴度數據。

圖2:在不同臨床病程中,SARS-CoV-2特異性體液免疫反應的每周演變。來自Cell原文。
檢測結果發(fā)現(如圖B所示):
- 癥狀出現1周內,三組患者均觀察到類似的SARS-CoV-2抗原特異性IgM和IgA滴度,嚴重疾病幸存者的特異性IgA1滴度略高。同樣,IgG3滴度也未觀察到明顯的組間差異。然而,抗S特異性IgG1滴度在中度和重癥患者間有顯著差異,而且重癥死亡病人的IgG1滴度更低。
- 到第2周時,與中度疾病患者和死亡患者相比,在重癥患者中觀察到幾乎所有S蛋白特異性抗體同型和亞類的滴度顯著升高,所有抗原的滴度也顯著升高。在死亡患者和中度疾病的患者中,S特異性IgG1滴度增高較慢。
- 到第3周,所有組的IgA和IgM水平幾乎相當。然而,與死亡組相比,患有中重度疾病的幸存?zhèn)體在第三周都產生了更高的IgG亞類滴度,這表明在幸存者中IgG免疫力發(fā)展是一致的,而在非幸存者中則是延遲和受損的。
因此,盡管非幸存者在早期都產生了有力的IgG抗體和IgM抗體,但其IgG發(fā)展存在潛在的選擇性缺陷,與COVID-19死亡率相關。
事實上,研究人員不僅分析了針對S蛋白的特異性抗體免疫反應變化。作者在補充數據中還展示了這些患者血漿中針對RBD、N、S1 trimer、S1、S2蛋白的特異性抗體各種亞型(IgG1、IgG2、IgG3、IgA1、IgM)在出現癥狀后1周、2周和3周以上的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

圖3:出現癥狀后每周抗體的演變。來自Cell原文。
小編初略一算,392份樣本,6種目的蛋白,5種抗體亞型,每個樣本要獲得30個讀數,共計11,760個數據點,這么高的通量,無怪乎研究人員選擇iQue——
在最快的時間內,從少量的珍貴樣本中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加快新冠研究進程!
隨后,考慮到IgG類別轉化的差異,研究人員還檢測了這種受損的類別轉化帶來的功能性結果,如SARS-CoV-2特異性抗體與低親和力IgG-Fcɣ受體(FcɣRs)和IgA-Fc -α受體(FcαR)結合的能力(結果如圖C所示),這對引起抗體效應功能至關重要,以及抗體介導的固有免疫效應功能,如抗體依賴的細胞吞噬(ADCP)、抗體依賴的中性粒細胞吞噬(ADNP)和抗體依賴的補體沉積(ADCD)效應(結果如圖D所示)。
所有流式檢測均在iQue高通量流式細胞儀上完成。
為了進一步研究在SARS-CoV-2感染后重癥存活或未存活的個體之間,特異性抗體特性或抗原特異性是否存在差異,研究人員基于上述所有分析指標(抗體滴度、與不同IgG受體結合水平,及抗體介導的各種固有免疫效應)生成了極坐標圖(polar plot)來分析癥狀出現后1、2和3周體液免疫特征的潛在模式。

圖4:體液免疫架構的每周演變。來自Cell原文。
如上圖所示,早在出現癥狀后的第一周,重癥存活患者中即觀察到體液免疫增強。雖然兩組患者的反應總體上都有所增強,但存活患者的反應比未存活患者的上升更為一致和強勁。雖然兩組的IgA、IgM反應類似,但總體而言,未存活患者組的IgG3水平、FcR結合和Fc功能呈現減弱趨勢。這在癥狀出現后第二周后可觀察到,在第三周這種趨勢進一步放大,與之前單變量分析中觀察的結果類似。尤其是,幸存者表現出整體較高的吞噬反應。為了闡明不同組間體液免疫應答的總體差異,每類特性單變量差異的非參數組合揭示,與死亡患者相比,重癥幸存患者的FcR結合水平早在癥狀出現后一周總體顯著增高,Fc功能性反應在第3周增高。這些數據突出了與COVID-19死亡率相關的體液免疫反應缺陷。
欲了解更多詳情,請點擊文獻原文
《Compromised Humoral Functional Evolution Tracks with SARS-CoV-2 Mortality》,小編的分享就到這里啦!
獲取iQue高通量流式細胞儀
相關信息和產品幫助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