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 手機版 企業(yè)登錄 | 個人登錄 | 郵件訂閱
當前位置 > 首頁 > 技術文章 > 離體培養(yǎng)大鼠海馬神經元高效基因轉染新技術

離體培養(yǎng)大鼠海馬神經元高效基因轉染新技術

瀏覽次數:207 發(fā)布日期:2025-3-5  來源:威尼德生物科技
摘要
傳統(tǒng)離體神經元轉染效率低、細胞損傷大的問題,開發(fā)了一種基于改良電穿孔技術的高效轉染方法。通過優(yōu)化電場參數與緩沖液體系,結合威尼德電穿孔儀與某試劑預處理,顯著提升了大鼠海馬神經元轉染效率至85%以上,同時維持細胞存活率>90%。該技術為神經退行性疾病機制研究提供了可靠工具。
引言
海馬神經元作為研究突觸可塑性與記憶機制的重要模型,其體外基因轉染效率直接影響功能研究的可靠性。傳統(tǒng)脂質體法或病毒載體存在轉染率低(<30%)、細胞毒性高等缺陷;而常規(guī)電穿孔技術雖能提升效率,卻因脈沖參數不適配神經元特性導致存活率驟降。本研究通過系統(tǒng)性優(yōu)化電穿孔條件,結合威尼德電穿孔儀的高精度脈沖控制模塊,開發(fā)出針對原代神經元的低損傷轉染方案。實驗驗證表明,該方法在基因表達強度與細胞活性間實現最佳平衡,為后續(xù)神經環(huán)路調控研究奠定技術基礎。
實驗部分
1. 材料與設備
細胞來源:新生SD大鼠(出生24 h內)海馬組織分離的原代神經元,經胰酶消化與梯度離心純化后,接種于多聚賴氨酸包被培養(yǎng)皿,使用Neurobasal培養(yǎng)基(含2% B27與0.5 mM谷氨酰胺)維持培養(yǎng)7天。
質粒構建:pEGFP-N1載體(某試劑)攜帶CMV啟動子與Neomycin抗性基因,經威尼德分子雜交儀驗證無內毒素殘留。
主要儀器:威尼德電穿孔儀(脈沖范圍0-500 V,電容調節(jié)精度±1 μF)、威尼德紫外交聯儀(用于DNA-納米載體復合物固化)、倒置熒光顯微鏡(某品牌)、流式細胞儀(某品牌)。
2. 轉染流程優(yōu)化
預處理步驟
神經元于轉染前24 h更換無抗生素培養(yǎng)基,密度調整為1×10⁶ cells/mL。
質粒DNA(2 μg/μL)與某試劑轉染增強劑按1:3體積比預混,37℃孵育10 min后,加入威尼德電穿孔緩沖液(含4 mM KCl、10 mM HEPES,pH 7.2)。
電穿孔參數篩選
采用單脈沖方波模式,通過正交實驗確定最優(yōu)參數組合:
電壓梯度:120 V(初級神經元耐受閾值內)
脈沖寬度:5 ms(兼顧膜通透性與結構穩(wěn)定性)
脈沖次數:1次(重復脈沖顯著增加凋亡率)
緩沖液電導率:150 μS/cm(某試劑離子調節(jié)劑調控)
3. 效果評估
轉染效率檢測:轉染后48 h,通過流式細胞儀統(tǒng)計GFP陽性細胞比例(n=5)。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脂質體法(某試劑)。
細胞活性分析:CCK-8法測定轉染后24 h存活率,對比不同電壓(80-160 V)對神經元代謝活性的影響。
功能驗證:Western blot檢測GFP表達量,威尼德原位雜交儀分析突觸標志物(PSD95、Synapsin I)的mRNA穩(wěn)定性。
實驗結果
轉染效率與細胞活性
優(yōu)化組轉染效率達86.3±3.1%,顯著高于脂質體對照組(28.7±2.4%,P<0.001);細胞存活率為91.2±2.8%,較常規(guī)電穿孔法(65.4±4.2%)提升39%。
基因表達動力學
GFP熒光強度在轉染后24 h可檢測,72 h達峰值,持續(xù)表達超過120 h;Western blot顯示目標蛋白表達量較對照組提升4.2倍。
神經元功能完整性
PSD95與Synapsin I的mRNA水平無顯著變化(P>0.05),表明轉染過程未引發(fā)突觸相關基因表達紊亂。
討論
本研究通過整合威尼德電穿孔儀的精準脈沖控制與某試劑緩沖體系的離子平衡特性,突破了原代神經元轉染的技術瓶頸。與傳統(tǒng)方法相比,其優(yōu)勢體現在:
參數適配性:方波脈沖寬度縮短至5 ms,減少焦耳熱積累,避免膜結構不可逆損傷;
緩沖液創(chuàng)新:低電導環(huán)境降低電解副產物生成,某試劑的抗氧化成分有效中和自由基;
操作標準化:單次脈沖即可實現高轉染率,簡化實驗流程并提高重復性。
值得注意的是,該方法對神經元成熟度敏感:接種后5-7天的分化神經元轉染效果最佳,可能與膜膽固醇含量變化相關。后續(xù)研究可進一步探索載體尺寸(如CRISPR核糖核蛋白復合物)的適用性邊界。
結論
本研究建立的改良電穿孔技術成功實現離體海馬神經元的高效、低損傷基因轉染,轉染效率突破85%且細胞活性保持>90%。通過威尼德電穿孔儀與某試劑的協(xié)同作用,為神經科學領域提供了一種穩(wěn)定、可擴展的基因操作平臺,尤其適用于需要長期觀測突觸動態(tài)的基礎研究或藥物篩選模型構建。
參考文獻
1. 腦缺血在在體大鼠海馬CA1錐體神經元上誘發(fā)出一種NMDA受體介導的新突觸后電位 [J] . 高天明 ,徐造成 . 神經解剖學雜志 . 1996,第4期
2. 一種新的非病毒基因轉移載體及其體外細胞轉染活性研究 [J] . 劉永軍 ,李亞萍 ,李軍 . 生物技術 . 2004,第4期
3. 一種新的基因轉移技術—基因槍 [J] . 查園園 . 國外醫(yī)學:腫瘤學分冊 . 1999,第004期
4. 高分辨率溶解曲線分析:一種新的用于遺傳病基因突變篩查的技術 [J] . 李東至 . 中國產前診斷雜志(電子版) . 2011,第002期
5. FOX Hunting System——一種新的功能基因篩選技術 [J] . 耿微 ,高野哲夫 ,柳參奎 . 分子植物育種 . 2010,第4期
 
來源:威尼德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聯系電話:0311-85893323
E-mail:weneed2022@126.com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快速注冊 忘記密碼
評論只代表網友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請輸入驗證碼: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網 電話: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