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鼠神經功能缺損的詳細評分標準
大鼠神經功能缺損的詳細評分標準 1.神經行為評分 在梗死后24 h,按照Masao Shmi izu-Sasamata的方法[3]對所有大鼠進行神經行為評分,評分標準包括:①自主活動的程度,②左前肢偏癱,③提尾時左前肢伸不直,④抗側推能力,⑤向左傾斜度,⑥向左環(huán)行度,⑦對觸須的反應。以上指標無異常為0分,中等異常為1分,嚴重異常為2分,將各項評分相加,總分為0~14分。 2.動物行為學評定 ①0分:無神經損傷癥狀; ②1分:不能完全伸展對側前爪; ③2分:向癱瘓側轉圈; ④3分:向對側傾倒; ⑤4分:不能自發(fā)行走,意識喪失。 3.大鼠神經損傷嚴重缺損評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NSS): 0分:神經功能正常; 1分:輕度神經功能缺損(提尾時左前肢屈曲); 2分:中度神經功能缺損(行走時向左側轉圈); 3分:中度神經功能缺損(向左側傾斜); 4分:無自發(fā)行走,意識減退; 5分:與缺血有關的死亡。 4. 平衡木試驗(Beam Balance Test, BBT): 把大鼠置于一寬1.5cm的木條上。木條一端懸空,另一端固定于一塊40x40cm的平板中心,以防止大鼠從木條上爬到桌面上使實驗失敗。木條下備有軟墊以防大鼠掉下時跌傷。根據2分鐘內大鼠的平衡能力行神經學評分。正常大鼠的平衡能力在1-2分鐘。 平衡試驗評分標準: 1在木條上站穩(wěn),無搖晃,持續(xù)2分鐘 2在木條上站穩(wěn),左右搖晃,未滑下,持續(xù)2分鐘 3在木條上站立,下滑至一側,未掉下,持續(xù)2分鐘 4在木條上站立不到2分鐘即從木條上掉下 5試圖在木條上站穩(wěn)、但在數秒鐘即掉下 6無任何站立能力 5. 抬高身體搖擺試驗(Elevated Body Swing Test, EBST): 用于測量運動不對稱,EBST測量時首先用手提起大鼠的尾根部,大鼠頭部懸垂距平面5cm左右,這時大鼠頭部會向左側或右側旋轉,向單測旋轉的角度大于100時為計數的標準,記錄旋轉的方向和角度,一次試驗后讓大鼠休息1min,再進行下一次實驗,重復試驗20次,記錄總的次數和方向。 6. 一次性被動回避平臺試驗(Step-down Passive Avoidance Test, SDPAT)是一種用于研究記憶的簡單行為模型,主要適用于研究記憶的鞏固( memory consolidation)和記憶的保持(memory retention)。該模型含有一定的空間記憶成份,試驗箱是一個長方形的封閉空間,高為60cm,箱內有一較小的平臺9 cm X 9 cm, 高出底面約2 cm,動物只能不十分舒服地堅持在平臺上,如跑下平臺(銅棒,通電,30 V)即遭到電擊。訓練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把動物放在平臺上,大鼠一般在平臺上只能停留幾分鐘,就會跑下來,但由于底面的金屬條是通電的,大鼠在尋找一段時間后,能夠找回平臺。這時第一次試驗結束,24 h后,再次把大鼠放在平臺上,這時底面的金屬條并不通電,記錄大鼠在平臺上滯留的時間,根據測試間隔時間的長短和在平臺上滯留時間的多少來判定大鼠對上次電擊的記憶保持能力。 7. 水迷宮試驗(Water Maze Test, WMT): 用于測量大鼠空間學習能力。每組于移植后的第7周進行。在相同室溫(25±2)0C和象限條件下,將3組動物連續(xù)訓練4d,2 次/d,每次限定時間為120s,超過120s 仍找不到平臺者記為未找到平臺,2 次間隔為10min,第5天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