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 手機版 企業(yè)登錄 | 個人登錄 | 郵件訂閱
當前位置 > 首頁 > 技術文章 > 全能核酸酶的來源、分類、及應用

全能核酸酶的來源、分類、及應用

瀏覽次數(shù):1312 發(fā)布日期:2022-4-6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核酸酶的歷史
 

核酸酶是一類能夠水解核酸中磷酸二酯鍵的酶,科學家根據(jù)酶切底物的不同分為核糖核酸酶、脫氧核糖核酸酶。
 

脫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I)在1905年科學家在牛胰腺中發(fā)現(xiàn),由此核酸酶第一次走進人們的視野。此外,微生物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一些微生物能胞外分泌核酸酶,這些磷酸二酯酶能夠在胞外降解DNA或RNA,為細菌提供碳源或者起到防護功能。
 

圖1.細菌核酸酶的不同功能[1]
 

非特異性核酸酶的發(fā)現(xiàn)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分泌的胞外核酸酶也被陸續(xù)分離出來。底物測試發(fā)現(xiàn)這些酶對DNA和RNA表現(xiàn)出非專一性,因此被新歸類為非特異性核酸酶。
 

非特異性核酸酶的重大發(fā)現(xiàn)是在1957年,Jeffries等科學家首次發(fā)現(xiàn)粘質沙雷氏菌能夠降解DNA和RNA[2]。1962年Eaves等人在粘質沙雷氏菌的培養(yǎng)液中分離出粘質沙雷氏菌胞外核酸酶(Serratia marcescensnuclease,SMnuclease)。
 

經(jīng)過鑒定,SMnuclease 是一種糖類非專一性核酸內切酶,水解核酸后的產(chǎn)物為3~5個堿基長度的5’-單磷酸寡核苷酸,來防止外源DNA攝入。
 

SMnuclease是迄今已知的唯一能水解所有核酸類型的核酸酶,包括單鏈,雙鏈,線性和環(huán)狀DNA或RNA,又被稱為全能核酸酶。在水解速度上,SMnuclease也是核酸酶家族中獨一檔的存在,其DNA水解速度是DNaseI的34倍,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核酸酶的4倍。
 

全能核酸酶的商品化

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重組蛋白等生物藥開始進入醫(yī)藥市場。通過微生物發(fā)酵的形式生產(chǎn)蛋白,外源的核酸不僅會增加裂解液的粘度,還能在藥物生產(chǎn)中降解過多的宿主DNA殘留,以規(guī)避致癌等風險。
 

傳統(tǒng)生物制藥工藝使用層析等方法去除宿主DNA,但成本會比較高。核酸酶能夠降解各種形式的(雙鏈,單鏈,線狀,環(huán)狀,天然或變性)DNA和RNA,SMnuclease作為去除宿主DNA殘留更理想的手段開始被人們關注。BenzonPharma A/S公司最先在大腸桿菌中重組表達了該光譜核酸酶,故名Benzonase[3]。
 

隨著細胞和基因治療行業(yè)在國內的熱度高漲,核酸酶作為純化的關鍵原料也被生物行業(yè)重點關注。由于進口全能核酸酶價格原因和國產(chǎn)化替代趨勢,國內供應商開始了自主研發(fā)全能核酸酶產(chǎn)品的道路。質量與價格成為了目前核酸酶產(chǎn)品熱烈討論的話題。
 

Pannarase全能核酸酶

上海逐典出品的Pannarase全能核酸酶,高效、合規(guī)、可耐受各種生產(chǎn)條件,專為GMP環(huán)節(jié)所設計,不失為疫苗、重組蛋白、病毒載體等生物制藥行業(yè)中去除核酸的理想選擇。
 

參考文獻:

[1]Sharma P, Garg N, Sharma A, Capalash N, Singh R. Nucleases ofbacterial pathogens as virulence factors, therapeutic targets anddiagnostic markers. Int J Med Microbiol. 2019 Dec;309(8):151354. doi:10.1016/j.ijmm.2019.151354. Epub 2019 Aug 30. PMID: 31495663.

[2]Jeffries CD, Holtaman DF, Guse DG. Rapi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activity of microorganisms on nucleic acids. J Bacteriol. 1957Apr;73(4):590-1. doi: 10.1128/jb.73.4.590-591.1957. PMID: 13428699;PMCID: PMC314626.

[3]Benedik, M.J., Strych, U., 1998. Serratia marcescens and itsextracellular nuclease. FEMS Microbiol. Lett. 165, 1–13.

發(fā)布者:上海瑋馳儀器有限公司
聯(lián)系電話:18521301252
E-mail:xiaojing.su@weichilab.com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快速注冊 忘記密碼
評論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請輸入驗證碼: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網(wǎng) 電話: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